这里只有精品视频,中美日韩在线观看网,芳芳好紧好滑好湿好爽,欧美刺激性大交视频

人民網
人民網>>港澳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人物|香港學生葉雪瑩:在國學中尋覓“中國心”

2022年06月17日21:17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新華社武漢6月17日電(記者喻珮)15.8米長的臥佛微含笑意,高精度復制的壁畫和洞窟震撼奪目……正在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展出的《萬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持續吸引武漢市民、在校師生慕名前往。

臨近本科畢業,只要有閑暇時間,武漢大學國學院的香港學生葉雪瑩就會去萬林藝術博物館看展。

“沒想到在這里看到了敦煌文書研究卡片的真跡。聽老師說在那個沒有網絡搜索的年代,考古工作者但凡看到一絲一毫和敦煌研究相關的資料都會手抄下來,這樣的卡片填滿一間間小格子,摞滿一面墻。”葉雪瑩說,如果有這樣一面墻的知識儲存在腦袋里,一定能做好學問。

這位外貌時尚的女孩每每談及心中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總是神采奕奕。

4年前,葉雪瑩從香港考入武漢大學文學院,入學后看到國學院二次招生的信息,她立刻報了名。“這個專業好像為我量身定制一樣。”在她看來,國學更像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將文史哲分門別類的知識融會貫通。

“國學與當今世界人文學科的走向密切相關,它是華夏兒女的共同記憶和精神聯結,是每一個中國人血脈相連的文化印記。”葉雪瑩說。

2000年出生的葉雪瑩告訴記者,從小學到高中,她一直在香港接受教育。讀高中時,中國歷史不是必修課,但她卻視教歷史課的鮑老師為自己的“領路人”。

“當時鮑老師已年逾六十,依然對歷史教育非常熱愛,會和學生們熱烈討論很多歷史問題。”葉雪瑩說,通過高中歷史學習,她第一次明確了心中所好,也形成了對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上的粗淺認識。

從那時起,到內地高校學習文學、歷史的念頭在葉雪瑩心中生根發芽。

百年名校武漢大學對港交流源遠流長,是內地對港教育交流最活躍的高校之一。目前,武漢大學有245名香港學生分別在經濟學、計算機、醫學等30多個院系學習。

2021年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到訪武漢大學。在互動交流中,作為學生代表的葉雪瑩曾建言,香港的大學應增設國學學科,并在中小學階段增加國學課程。

一年前,葉雪瑩在參加名為“少年會客廳”的節目錄制中,用一段6分30秒的演講,闡述了“共同記憶產生的歸屬感”,引起不少青年人的共鳴。“文化鑄就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聯結,年輕人應該肩負起傳承文化的責任。”她說。

葉雪瑩認為,文化認同是身份認同的根基,是回答“你在多大程度上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這個問題的關鍵。

“作為香港回歸之后出生的‘00后’,我在國旗和區旗的飄揚下長大,同飲東江水。尤其是身處曾為疫情‘暴風眼’的武漢,我見識到火神山、雷神山建設的‘中國速度’。這些都讓我為身為中國人而自豪。”葉雪瑩說。

這段演講視頻在微博上吸引近20萬人次觀看,也令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于亭充滿感慨。于亭曾任國學院主管本科教學的副院長,是葉雪瑩的老師。

他告訴記者,就像葉雪瑩所說,青年一代應朝向共同的文化,攜起手來,承擔歷史責任,形成具有共識、合作建設未來的共同體。看得出,在4年的學習中,她跋涉、探索、苦思,并奉獻了自己的思考成果。

“君子學以致其道。教育不僅可以令人心智超群,而且能夠胸懷遠大,上下求索,擁抱過去、現在和未來。國學教育和傳統優秀文化的浸養,在葉雪瑩身上展現出了‘成人’的意義。”于亭說。

時光荏苒,葉雪瑩即將開啟碩士研究生的學習生涯。“學習國學的人或許都有一些‘狂妄’的理想,希望盡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改變世界。我是香港回歸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也希望為這一代香港青年帶來信心和動力,共同建設家園。”葉雪瑩躊躇滿志。

(責編:崔譯戈、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