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只有精品视频,中美日韩在线观看网,芳芳好紧好滑好湿好爽,欧美刺激性大交视频

人民網
人民網>>港澳

香港故事丨書畫傳“情”,跨越古今

2024年06月24日08:43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新華社香港6月23日電 題:書畫傳“情”,跨越古今

  新華社記者王子江、黃茜恬

  香港藝術館虛白齋館館長麥詠雯沒想到,因為在展覽主題中提煉了一個“情”字,就讓傳統中國書畫作品穿越了悠遠的歲月,博得了現代都市人的共鳴。

  這個從2023年3月開始的展覽,名叫“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觀眾至今依然絡繹不絕。

這是6月12日在香港藝術館“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展覽上拍攝的劉作籌的雕像。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這是6月12日在香港藝術館“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展覽上拍攝的劉作籌的雕像。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每件作品都是一封“情書”

  展覽的主題宣傳畫,采用了清代畫家陳崇光的《寒江送遠圖》:這是一幅友人在河岸渡口相送的清冷畫卷,人們很容易就被畫面中的離愁別緒所感染。

  “情書”中的“情”,不僅是愛情,還包括親情、友情、師生情……60多幅展品中,透過畫家馬守真的《翠竹游覽圖》和張海若的小楷扇面《洛神賦》,人們能看到動人的愛情故事;張大千的《赤壁夜游圖》和張善孖的《猛虎圖》,濃濃的手足之情躍然紙上;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與兩個兒子文彭、文嘉的作品同框,讓人體味父子情深;清代畫家金農與羅聘的作品背后,則是深厚的師生情緣。

  6月12日,觀眾在香港藝術館觀看展覽“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6月12日,觀眾在香港藝術館觀看展覽“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整個展覽不僅是中國文人生活情調的展示,更讓人看到民族危難時的家國情懷:董其昌的行書長卷《大唐中興頌》與葉恭綽的行楷書條幅《正氣歌》,讓觀眾很容易感受到使命感。

  對于解說詞的設計,策展團隊成員頗費心思,將每份作品的內容介紹控制在150字以內,同時希望讓不太懂中國書畫的觀眾,也能看懂這些介紹。

  “我們只講內在的情感,講作品跟現在人的聯系,讓每個人直接走進藝術家的感情世界。”麥詠雯說。

  為了讓觀眾更深切體會展品中的情感世界,藝術館還邀請香港藝術家曾建華設計了投影裝置“寒江”,用多媒體的方式,向人們傳達書畫作品創作時代的悲歡離合和治亂興衰。

6月12日,觀眾在香港藝術館觀看展覽“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6月12日,觀眾在香港藝術館觀看展覽“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情”是藝術創作的本源

  “情書”展中的60多幅作品,是從香港藝術館虛白齋收藏的600多件中國傳統書畫作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

  書畫收藏家劉作籌曾是虛白齋的主人。1949年,劉作籌來到香港工作,看見不少中國文物經香港流散海外,他開始有系統地收藏這些珍貴文物,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的中國書畫珍藏越來越豐富。

  1989年,劉作籌將畢生收藏無償捐贈給香港藝術館。香港藝術館設立永久的“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館”,長期展出這些藏品。但在麥詠雯的記憶中,虛白齋的藏品雖然很有名,但此前年輕觀眾很少,即便走進來,往往也是看幾眼就出去了。

  如何從傳統的藝術作品中,找到讓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共鳴的東西,麥詠雯絞盡腦汁。最后他們選擇以“情”作為切入口,“以情動人”。

  “最初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和創意,后來我們就看不同畫家的生平,‘情’是藝術家創作的本源。即使是山水畫,看上去好像是很平靜的,其實后面有很多的情感故事,這就是我們想讓觀眾感受的。”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當麥詠雯看到想法最終變成現實時,她非常激動。展覽第一期結束后,藝術館在參觀展覽的觀眾中進行了一次隨機調查,456名受訪者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比竟然超過60%,這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太有成就感了。我們常常悄悄走進展館,跟在觀眾后面觀察他們怎么看這個展覽,他們看得懂的時候,我們也感到很高興。聽到他們熱烈討論展覽的內容,我們覺得非常自豪。”

6月12日,觀眾在香港藝術館觀看展覽“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6月12日,觀眾在香港藝術館觀看展覽“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找到共鳴點

  記者問及對這個展覽的滿意度時,麥詠雯興奮地說:“98分。”

  “我們的宗旨就是要讓藝術聯系生活。”麥詠雯認為,一件書畫作品不論多么出名,或是被稱贊得多么好,如果觀眾無法產生共鳴,就不會喜歡上它,“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去找一些可以把大家聯系起來的東西”。

  “‘情書’展里,我們找到了‘情’。因為無論古今,都有‘情’的元素在我們的生命里。未來各種展覽,我們也都將去挖掘出共鳴的東西帶給觀眾。”麥詠雯說。

  過去10多年來,麥詠雯一直在香港藝術館從事中國藝術品的策展工作,讓觀眾特別是年輕人感受中國文物的魅力。“情書”展打動年輕人,其實也是多年來藝術館積極走進社區和學校的結果。

6月12日,觀眾在“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展館外留影。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6月12日,觀眾在“情書——跨越虛白時空的不朽情懷”展館外留影。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2015年,時任藝術館歷史繪畫助理館長的麥詠雯參與制定了“藝術館出動”的計劃,將貨車改裝成“流動藝術館”,讓藝術品走入中小學和社區,培養青少年對藝術的欣賞力。

  “之前我們跟不同的中小學老師談過,他們說中國文物這部分是最難教的。這個項目做了3年時間,給了他們很多的幫助。”

  “情書”展最后,麥詠雯為每名觀眾準備了一封印刷精美的情書,其中包含劉作籌在虛白齋開館時的一段講話:“竊以為置前賢名跡,親閉自娛,不若獻諸公藏,重賞同樂……亦盼可借之弘揚中國文化藝術……”

  麥詠雯說,這段話激勵她和團隊成員將虛白齋的文物以更好的方式展現在大家面前。

(責編:劉潔妍、崔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