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內地高鐵千里一日往返 憧憬香港高鐵“暢游”明天
隨著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的臨近,從香港直接乘搭高鐵暢游內地已成為許多香港市民的“新年愿望”。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楊健2月4日在該辦官網“員工專欄”撰文,分享自己搭乘內地高鐵的親身體驗,憧憬香港與國家高鐵聯網后的“暢游”明天。文章摘編如下:
去年初,南昌一位老友重病住院了,很想過去探望,可時間有點緊,路途有點遠,正糾結時,廣州鐵路集團的朋友來電話,快言快語地說:“這不是問題,坐高鐵呀,包你當天往返!”
在廣鐵朋友的游說下,我網購了一張周六上午G86次廣州南至南昌西的車票,并于周五晚提前從香港來到廣州。
那天風和日麗,天藍景明。第一次乘高鐵前往千里之外的江西老家,我既有些新奇又有點興奮。
8時整,列車準時啟動,時速緩緩攀升。車廂前方壁板上一個電子顯示器不停閃動,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不斷顯示列車速度的變化:100,150,200,300……我的心也隨之怦怦加速。側望窗外,景物追風逐電般掠過,村莊、田野、山巒、樹木,如同一幅幅畫卷,迎面疾撲過來又轉瞬即逝,跟我玩起了“快閃”。突然想起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訪問日本乘坐新干線時的感嘆:“像風一樣快!”,那時新干線最高時速僅為210公里,而如今中國高鐵最高時速達350公里,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列車一路飛奔,風馳電掣,似乎觸個按鈕就可沖上天去,微閉雙眸,輕馭遐思,有一種頃刻間變身風之子、飛行俠御風而行的感覺。
體驗了十多分鐘高鐵速度帶來的緊張刺激后,我開始享受它的平穩舒適。
前些年出訪英國時,曾經從倫敦坐火車去愛丁堡,幾個小時的車程里,列車慢慢悠悠、搖搖晃晃、咣咣當當,讓我暈了一路。而坐在快如閃電的我國高鐵車廂里,幾乎感覺不到一點晃動。我記起不久前看過的一篇報道,有位瑞典游客拍攝了一段在中國高鐵列車上立硬幣的視頻,在國外互聯網上引發熱議。長達9分鐘的視頻里,列車奔馳如飛,硬幣直立不倒,驚呆了許多外國人,讓中國高鐵在國外圈粉無數。一時興起,我也從兜里找出一枚5元港幣,輕輕放到窗臺一立,果然紋絲不動,不由心中嘖嘖稱奇。
列車開了一段時間,發現不少乘客都興奮地拿起手機拍窗外的風景。這條線途經廣東、湖南、江西等省,一路崇山峻嶺、江河蜿蜒、阡陌縱橫,可謂秀色可餐。我也經不住誘惑,從包里掏出卡片相機,貼近車窗玻璃,攝下一路美景。盡管車速飛快,近景成了虛影,但遠處畫面眉清目秀,近景的虛化反有了襯托主體的效果。
三個多小時眨眼過去,大約11時30分左右,列車播音員預報前方到達站“南昌西站”。列車開始減速,令人詫異的是,從疾飛變成慢行,身體幾乎沒有絲毫感覺。更讓人驚嘆的是,當列車穩穩停住的那一刻,前方電子顯示器清晰顯示:11:44:00,竟與車票上的抵達時間分毫不差!
在南昌逗留了約五小時,去醫院看望了住院的老友,在親戚家吃了午飯,還去紅谷灘新區看了兩處新景,下午17時我坐上了返程的高鐵。
返程車行時間比來時略長,四個半小時里,我上了一會兒網,還睡了一覺。上網主要搜索了有關高鐵的信息。高鐵帶給我震撼,也帶給我好奇:為什么中國高鐵技術在短時間內世界領先?為什么高鐵建設速度如此之快?我找到了答案。
原來,為了完成“研制新一代時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車”的目標,國家從2008年開始,集結了25所一流大學、20多個國家級實驗室與工程中心、40家中央級研究機構和500多家企業的科技力量開展專項行動計劃,參與計劃的科研人員達1萬多人,最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高速列車技術,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
原來,國家制定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僅“十二五”期間,全國高鐵建設投資達1.8萬億人民幣。至2016年底,全國有29個省市自治區開通了高鐵,高鐵運營里程達到2.2萬公里,占全球高鐵運營總里程的65%;2016年發送旅客量達14.7億人次,占全球高鐵年發送旅客量的近六成。國家還在持續加大投入,到2025年,中國高鐵通車里程將達到3.8萬公里,形成“八縱八橫”的高鐵網。
“厲害了,我的國!”我情不自禁地像網民一樣發出贊嘆。
21時32分,列車抵達廣州。
剛出車站,廣鐵朋友的信息到了,問我:“回到廣州嗎,路途順利否?”我想了想,回復了12字:“快如飛,坐好睡,秀可餐,日落歸。”
他回復告知,現在全國許多大中城市形成了千公里生活圈,乘高鐵出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少工薪族把公休假化整為零,與雙休日拼湊一起,出門四五天,花費三四千,一兩年時間把臨近省份的景點都玩遍了,還笑稱為“窮游”。
他的話令我憧憬,我欣然回復道:“等香港高鐵開通,與國家高鐵聯網,我一定安排個公休假,直接從香港出發,去西南看看神往已久的苗寨、萬峰林和大理、香格里拉,當一回高鐵窮游族”。
前幾天看到媒體報道,特區政府與中國鐵路總公司簽署營運準備備忘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今年第三季通車后,計劃初期每日開行127對列車,其中13對跨線長途列車可直達北京、上海、貴陽、昆明、福州、廈門等14個城市。我想,我的“窮游”夢不遠了。(新華網亞太中心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